
您是否曾感觉心跳突然加速或不规律,仿佛“小鹿乱撞”?偶尔的心跳加速或许无碍,但如果频繁出现,可能是心房颤动(房颤)的信号。每年9月是“房颤知晓月”三亚杠杆炒股,房颤(心房颤动)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,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心血管健康。
什么是房颤
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,表现为心脏心房部位快速、不规则的跳动。正常心率每分钟60-100次,而房颤发作时心房频率可达350-600次/分钟,导致心跳紊乱、血液泵出效率下降。
房颤的常见症状
如果出现以下症状,就应该警惕是不是发生房颤了:
01心慌
往往会感到心跳加快,心中如打鼓一般,而且经常伴有乏力或劳累感。
展开剩余83%02胸部不适
心前区疼痛、压迫感或者不舒服。
03头晕或晕倒
房颤会让人感到头晕,甚至有时会短暂失去意识。这是因为心脏跳动过快且不规律使血流不畅所致。
04气短
轻微活动 后气喘吁吁,同样是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所致。供血不足会导致体内缺氧,使人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。
房颤的危害
脑卒中(中风)
血液在心房内滞留,容易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脱落,随血液流动到大脑,堵塞脑血管,就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。
心力衰竭(心衰)
心脏长期过快、不规律地跳动,会导致心肌过度疲劳,心脏泵血功能下降,最终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。
其他并发症
长期快速不规则的心跳还会加重心脏负担,可能诱发心肌缺血(心绞痛)、认知功能下降(甚至痴呆)等问题。
注重你的冠心病,别等房颤再后悔
冠心病与房颤关系密切,二者常 “结伴出现”,且互相加重病情,很多冠心病患者因忽视早期风险,等到房颤发作才追悔莫及。了解二者的关联、房颤的危害及预防措施,对冠心病患者至关重要。
如何预防房颤
预防房颤,关键要从控制基础病、调整生活方式、警惕信号和定期筛查这几方面入手,尤其针对高危人群(如老人、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),做好以下几点能大幅降低风险:
首先得管好基础疾病,这是预防房颤的根本。比如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稳定在 130/80mmHg 以下,坚持吃降压药;冠心病患者需规范用药、改善心肌供血,避免心肌缺血损伤心房;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也要控制好血糖、血脂,减少对心脏血管的损害。这些疾病会直接或间接打乱心脏电活动,管好它们就能从源头减少房颤诱因。
其次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戒烟是必须的,烟草会损伤血管和心肌;尽量少喝酒,酒精容易刺激心肌电节律,高危人群最好不喝。饮食上少吃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食物,多吃蔬菜、水果和优质蛋白,同时控制体重,把BMI维持在18.5-24之间,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。还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和长期精神紧张,每天保证7-8小时睡眠;适度运动,选快走、太极这类温和的方式,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钟左右,别久坐也别做剧烈运动。
另外,要警惕房颤的早期信号,别等严重了才发现。如果出现心慌、心跳 “乱跳”,或者莫名气短、乏力、头晕,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病的人,一定要及时做心电图,症状短暂的话就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,尽早捕捉异常。
最后,高危人群要定期主动筛查。65岁以上老人、有房颤家族史的人,或是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,建议每6-12个月做一次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,即使没症状也别忽视,早发现才能早干预,避免后续出现中风、心衰等严重问题。
专家介绍
周玉萍 主任医师
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知名专家
◎全国胸痹协作组广安门医院课题组长
@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家
◎硕士研究生导师、稳心颗粒发明人
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,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,主编《心病论治学》,协编《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》,《痛证大成》。主编《实用中西医结合心律失常学》,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,并多次出国讲学。
硕士研究生导师。全国胸痹协作组广安门医院课题组长,北京地区组长。主持的“稳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快速型心律失常”与“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与西药对照200例”两项课题,1991年被列为中医药“八五”国家科技攻关课题,1995年通过专家鉴定。“稳心颗粒”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证书(编号:(95)卫药证字Z━40号);此外,还参与补心气、滋心阴口服液课题研制。
擅长领域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,主攻心律失常,如房颤、各种早搏问题,传导阻滞、心率快慢,冠心病、心肌炎、心绞痛、风心病、高血压、高血压心脏病、水肿、心悸、中风、眩晕症、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失眠多梦,对内分泌失调及内科疑难杂症等均有一定的见解及治疗。
专家出诊信息
出诊地点:北京西鹤年堂中医医院
门诊时间:周一、周五上午(提前预约)
医院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嘉园路大台子9号
地铁路线:地铁4号线公益西桥站下A口出,向北行至路口向西500米路西(嘉园路与赵村店路口西南角)
公交路线:66\144\72\646\368外\377\48路至城南嘉园北,向北200米路西。
温馨提示:专科医院、持卡就医三亚杠杆炒股,无需定点,直接就诊。西鹤年堂已开通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、京津冀就医结算“一卡通行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